中国“95后”陪诊师助返华患者就医:诊的是病,陪的是心
中国“95后”陪诊师助返华患者就医:诊的是病,陪的是心
发布时间: 1677664908746 来源:南美侨报综合 发布时间: 1677664908746
“95后”小戴曾是一名空姐,2022年成为一名陪诊师。她每天穿梭于各大医院,陪病人挂号做检查,帮外地病人代问诊代取药,全年无休。近日她把她的经历发布到网上,让陪诊师这个职业再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。是谁在充当陪诊师?他们和患者背后又遭遇着怎样的困境?
小戴日常工作状态。杭州《浙江日报》视频截图
《福州日报》报道,今年32岁的李梦(化名,下同),去年10月开始在福州做陪诊师。高峰期时,她一周能接到10至15单的委托,陪诊半天约200元(人民币,下同),代跑腿98元,代问诊188元,此外还有VIP陪诊到家接送,这个费用另算。
在此之前,李梦是福州一家三甲医院肿瘤科室的护士,工作8年多。在不断见证生离死别的工作中,她越发体会生命的可贵与脆弱,也在这份工作里窥见了无数患者的无助与痛苦。去年10月,她辞去工作,正式涉足陪诊师。在她看来,陪诊是此前护理工作的外延,变换的是身份,不变的是,她依然游走在医院与患者之间。
过去在肿瘤科,李梦深有感触的是,癌症患者的年轻化趋势显著。让她没想到的是,转换成陪诊师后,寻求她帮助的更多的也是年轻人。
李梦印象中,有名“90后”单身男子需要做胃肠镜检查,因为不便麻烦朋友便找到了她,希望以“家属”的身份陪同。结束完一天的陪诊,小伙子拖着虚弱的身体向李梦说:“今天谢谢你。”那天,李梦看到的是一个成年人的孤独、脆弱与恐惧,或许他需要的是精神陪伴。
武汉“极目新闻”报道,“95后”陪诊师章天也遇到过一个情况特殊的病人,“李先生患了重病,想要回中国接受治疗,但不懂中国国内的医疗流程,所以找到了我。”章天说,李先生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消化完自己得病的事实,回中国后也没有通知朋友和父母,只把病情告知了亲弟弟。而在一次次的接触中,章天陪同李先生陪诊,照ct、陪着吃三餐、问诊、拿报告单、术前准备、甚至帮李先生买尿壶。
“我在想李先生可能并不需要陪诊,但他需要一个朋友,陪他一起消化病情、度过忧虑、倾诉伤痛,与其说是单向服务,但我更认为这是一种相互陪伴,其实陪诊只占到就医的百分之五十,剩下的都是倾听和安抚。”章天说。而在章天的陪伴下,李先生已经逐渐把章天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,“他发信息告诉我,我是他人生中的一束光。如果没有我这段时间的陪伴,他感觉自己可能熬不下去。”章天表示,陪诊师,诊的是病,陪的是心。
北京《健康文摘报》报道,目前,陪诊师接单大多依赖社交媒体平台。“我们通过在各个账号发布视频吸引患者关注。有时候运气好,一条视频发出去后,能有十几名甚至几十名患者找我们咨询。”陪诊师韩铮表示,但自己和同行经常被平台封号,理由是涉嫌医疗广告或过度发布商品营销内容。
在陪诊师沈文家中小书桌的抽屉里,放着1支录音笔和3张大容量数据存储卡。“这也是为了保护我自己。”沈文每次陪诊或代问诊时都会录音,也会拍很多照片和视频作为佐证,以免发生纠纷,“好在没出什么意外。”
“陪诊师不仅能提供一对一的服务,还可以随时与患者沟通,这让我安心不少。”患者老李的女儿已经第三次找沈文陪父亲就诊了。老李的女儿工作忙抽不开身,想带父亲去做胃镜检查又只能预约到工作日的号。得知有陪诊服务后,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沈文。“一开始我还挺担心的,全程和我爸打着电话。”
“如果以后能有官方平台,有更专业的护士或护工人员提供服务,并能随时和我保持联系,我会觉得更安心。”老李女儿直言。
责任编辑:李点